首页 | 故事典故 | 神话传说 | 民歌民谣 | 语言文字 |
当前位置:首页 > 语言文字 > 台湾台北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

台湾台北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

作者:不详来源:互联网2014-08-05 19:20:29
台湾台北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

1.板桥 板桥旧名“枋桥”,是台语发音,意思为“木板所做的桥”。其由来是因为在清朝乾隆年间,曾在今天板桥西方的一条小溪上,盖了一座木桥,以利行人的来往,久而久之,此地便被命名为“枋桥”。民国九年,日本政府将“枋桥”改为“板桥”,光复后便沿用至今。

2.三重 三重旧名为“三重埔”,其由来是因为淡水河与其支流间的埔地,是依照次序来命名,而此地是位于二重埔的东边,所以称为“三重埔”,后来再改为“三重”。“埔”是河边沙洲的名称,先民为了开垦土地,自然选择近水的地区。而后由于淡水河的日渐淤积,头前埔再也无法停靠船只,而泥沙冲积所成的沙洲也日渐扩大,登陆的地点遂再向后退缩,于是把这后来开发的土地称为二重埔(台语发音)。同样的,汉族先民开发的足迹来到了现今的三重市,为有别于头前与二重,遂定名为三重埔。

3.永和 永和市在日据时期时分设六保。民国三十六年时,隶属海山区中和乡。民国四十二年,分为顶溪、上溪、网溪三村。民国四十七年,分乡设镇从中和镇划出,正式立名为永和镇。此名为地方耆宿杨仲佐先生所取,他认为不管是本地的泉州人、中和的彰州人,或是后来迁入的各省籍人士,都应体认和谐、团结的重要,才能有繁荣的建设,“永久的和平”。于是此地便称为永和。民国68年升格为县辖市。

4.中和 “中和”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,一种说法是指,此地的原来名称“漳和”的台语音与“中和”近似,所以命名此地为“中和”;另一种说法是指,“中和”这个地名是从此地境内的“中坑”、“漳和”两个聚落名称中各取一个字而成的。

5.新庄 新庄在清朝康熙年间,就有汉人来此开垦,后来在雍正年间,由于人们在此设立新的聚落,便将此地命名为“新庄”。另一说是由『新的武劳湾庄』简化而来。

6.新店 “新店”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,一种是说当时人们在今天的碧潭东岸兴建店铺,后来发展成为街市,由于附近以前并无店铺,所以就称此地为“新店”;另一种说法是指,本地原先已有店铺,后来在道光年间,因为受到山洪爆发的冲毁,又重新兴建店铺,而将此地命名为“新店”。

7.树林 树林这一带以前是大汉溪泛滥的沼泽地,由于树林丛生,所以命名为“树林”。另有一种说法是,在乾隆年间,来此开垦的汉人为了保护水圳的堤岸,种了许多林木在堤岸上,后来便称此地为“树林”。

8.莺歌 “莺歌”地名的由来是因为此地的山上有一块突出的岩石,其形状类似鹰哥,所以此地命名为“鹰哥”。本镇在清朝光绪年间名为莺歌石庄。民国九年,日据时期改为莺歌庄,民国二十九年,升格为莺歌街,至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改称为莺歌镇。

9.三峡 三峡旧称“三角涌”,三角涌庄之名始见于嘉庆八年(1803),形成街肆后以土名『三角涌街』相称。“涌”的台语意思是“水起浪”的意思。因为三峡位于大汉溪汇纳横溪、三峡溪的地方,是一块三角形平原,上述三条河流在此汇集,溪流激荡,所以称为“三角涌”。民国九年时,改为三峡而沿用至今。

© 2012-2030 minjian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QQ:3815864 e-mail:3815864@qq.com

吉ICP备16008406号-4   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43号